声明公告

专家谈今天为何要讲孝:“孝”教人学会感恩 担当 诚敬

中国文明网1月22日报道(张慧磊)春节来临之际,为弘扬孝道美德、培育孝老敬老社会风尚,中央文明办组织了“孝道在当代中国”网上系列访谈首场邀请了当代孝子、专家学者、知名博主等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。在交流中,专家一致认为,赡养父母要怀一颗感恩与诚敬之心,更提出,在当代中国弘扬“孝文化”有利于培养感恩心、诚敬心、责任感和信任度。

     2014年1月17日,“孝道在当代中国”网上系列访谈首场在中国文明网举行,图为访谈现场。中国文明网 项丽 摄

  “孝”有利于培育“感恩心”

 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、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说,“孝”在当今社会的内涵之一,就是要怀着感恩之心、诚敬之情赡养父母,做好生老病死中的每件事。“回家过年”家在何方?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,对这两位给予自己生命的人,为他们做多少都不够。孔子说“犬马皆能有养,不敬何以别乎”,对老人的赡养更要从心而发,把父母放在心上,不敬就是不孝。

  民俗学家、作家、知名博主艾君认为,“孝”实际上就是一种温情、一种感恩,“百善孝为先”反过来说就是“百孝善为上”,孝也好善也好,倡导孝道文化可以弘扬个人的感恩品质,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,更能架起一座人与人之间爱心的桥梁。

 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认为,“孝”从根本上就是“恩”,要感恩、知恩。懂得感恩父母,才会懂得感恩他人。同时,“孝”不仅仅局限在小家。有了各行各业的各守其责,我们每个人才能过上好日子,我们更要怀一颗对祖国人民的感恩之心来孝祖国、孝人民,这是“孝”的外延。

  百善孝为先,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,很难想象他会感恩他人、热爱祖国和人民。培育感恩之心,要从父母开始,依次生发孝顺、亲情、感恩,继而延伸至他人至祖国至人民,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。

  “孝”有利于培养“责任感”

  尊重生命和承志立身也是“孝”的当今内涵,“责任”、“担当”是很重要的“孝行”。

  肖波说,“孝”讲感恩,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,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负责。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珍惜生命是每个人行孝尽孝的开始,更是最基本的责任。而除了珍惜生命,做子女的,更要以嘉言善行和出色成就让父母为之荣耀、受到尊崇,这就需要我们成为“有担当”的人。

  在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,对于培养培养“有担当”的人、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大有可为。近期网络热议的话题,把孝敬父母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,就是要求干部具有责任感的生动体现。

  倡导“孝文化”也有利于培养我们对祖国的担当意识。国家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,我们有责任对她进行感情回馈。

  “孝”有利于构建“信任度”

  现在的城市渐趋拥挤,但人心与心的距离却逐渐疏远,邻里冷漠甚至成为了当下的一种“社会病”,缺乏信任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。怎么办?专家认为,“孝悌”精神就可以教育和匡正这种社会病!

  “孝文化”讲“亲亲而博爱”,这是构建“信任”的基础。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”,在当今社会,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,还要尊敬别的老人,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的淳厚民风。“孝”延伸为“孝悌”,我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兄长、亲人,还要用同样的感情和信任去对待他人和社会,从亲情血缘关系扩展到邻里关系乃至社会关系。

  “孝文化”讲“和”、“顺”,倡导孝文化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在工作中互帮互助,给社会生活增加亲切感,为人际关系增加温度,也才能营造一个和谐信任、守望相助的“邻里中国”。

  弘扬孝文化,对当代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。当下,面临时代、国情的深刻变化和多元文化竞争的严峻挑战,弘扬孝文化更成为当下所需,当务之急。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,要生存、要发展、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就必须依靠本民族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来支撑,而“孝文化”中的仁爱本性、感恩诚敬、和谐信任、担当意识、爱国情怀等精神内涵,就属于必须坚持的“文化自信”。放眼国家,“孝文化”可以,也理应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担当和社会担当。  

“孝道在当代中国”网上系列访谈


责任编辑:

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是全国老龄办直属单位。1996年,经中编办批准(中编发[1996]15号)成立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,其工作任务是:为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,老年人才信息网建设,人才招聘及信息提供,相关调研、培训与咨询业务。
    编辑部
    策划部
    宣传部
    外联部